找到相关内容33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世寿120岁虚云和尚养生修持要诀

    侍候汤药。次日,那伙人见其未死,又予毒打,至四月十五日,老人渐渐倒下,作吉祥卧。侍者以手试其鼻孔,气息全无,手脉亦停,以为老人已死,唯体温尚正常,面色亦平静。次日早晨,忽听老和尚微微呻吟,并睁开眼睛。...

    李焕明

    |养生|虚云|健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091900448.html
  • 为什么要学佛?

    那年的四月十五日证得佛陀果位之后,过了四十五天,头一次讲了“苦集灭道”四谛法。由此开始,直到圆寂为止,总共宣讲了四十六年的法。转了三转次法轮。   不过,无论是第一转法轮,第二转法轮,还是第三转法轮...

    夏坝仁波切

    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224281549.html
  • (农历二月初八) 恭逢释迦佛出家日

    这是有佛塔的开始。   关于释迦牟尼的涅磐日,有很多不同说法。我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,农历二月十五日。东南亚各国(南传佛教)则以公历五月月圆日(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)为佛的诞生、成道、涅磐...

    佚名

    |出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15025921329.html
  • 密宗法义精要(八):发菩提心

    ,了达无余。白衣人即观自在菩萨也。”又“世尊为妙法莲花王时,国有大疫,病辄死。医云:‘非若黑打海鱼莫能救。’王以鱼难得,且杀生不忍。因此于四月十五日在佛...

    西藏根桑泽程仁波车

    密宗法义精要|菩提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09320329986.html
  • 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开示(二)

    很少很少,我们现在为了供养一个阿罗汉,得供千僧斋。因为佛陀规定,若有人供千僧斋,必有一位真的阿罗汉来应供。 在五台山,四月十五之后供千僧斋的人很多,每年要供几十个千僧斋,供一个千僧斋...

    传喜法师

    |普门品|观世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5210130889.html
  • 土牛年藏汉历对照表

    至十五为神变节;藏历四月初七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日,四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与涅槃日。因此,该月就汇集了三个节日;在藏历的六月初四,为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,六月十五日又为佛陀入胎日。因此,该月又汇集...

    佚名

    |藏汉历|密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21412834319.html
  • 佛學入門(一)

    衛塞迦」(Vaisakha)的單稱。佛教徒指「衛塞」不是指哪一個月,是指一天,是神聖五月月圓日的那一天(農曆四月十五日),所以衛塞是月圓日的意思。   當西元一九六七年九月,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泰國的曼谷舉行...

    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004939048.html
  • 敦煌佛教靈應故事綜論

 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刻本。英藏有題記「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」的刻本《金剛經》,為今日印刷史上極為寶貴的資料。此外,巴黎藏敦煌遺書中也有唐代書法名家柳公權書寫上石的拓本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...

    鄭阿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74139116.html
  • 敦煌佛教灵应故事综论

    保存的《金刚经》的注疏一类写卷,也多达八、九十号。不仅有各种不同译本、写本、注本的流传,同时还保存有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刻本。英藏有题记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”的...

    郑阿财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4239477.html
  • 佛教的养生之道(一)

    一切工作连续七天念佛或坐禅进行专修。过去中国僧人尤其是禅僧有云游参访问道的传统,生活飘忽不定。当代寺院僧人相对要稳定得多,有极少数寺院恢复了结夏安居制度,即在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的三个月内,全寺僧众...

    陈星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1539741.html